一年365天每天进步1%、365天 每天进步1%

pJQlZ
pJQlZ
pJQlZ
2
文章
0
评论
2022-04-1410:38:00 评论 509 次浏览 6131字阅读20分26秒

定目标容易实现难?3招养成好习惯,让结果“水到渠成”

为了真正减肥,我的合租室友在2020年元旦那天,特别有仪式感的跑去楼下健身房办了一张卡,还信誓旦旦地发誓:等到6月份过生日,做不到脱胎换骨,至少也是一个瘦了20斤的小仙女。

可是,现在都2020年5月了,她去健身房的次数一只手都数得过来,那张健身卡也早已落满了灰尘。

这其实是大多数人面对目标的现状:时刻记着目标,但就是做不到。

我们也常说,“等我达到某个水平,就习惯做某件事了”,这就像“等我有钱了,我就会变得快乐了”一个逻辑,果真如此吗?

美国著名习惯研究专家詹姆斯·克利尔,在《掌控习惯》一书中直言:改变习惯之所以具有挑战性,一是我们没有找对试图改变的东西,二是我们试图以错误的方式改变我们的习惯。

所以,如果想要自己的人生建立好的习惯,从而有真正的改变,我们需要知道从哪里开始,以及如何正确地建立习惯。

一、养成好习惯仅盯着目标就够了吗?错,关键在体系建立

我们知道奥运会上每个国家的运动员都有同一个目标,那就是赢得金牌。为什么最后取得结果很不一样?这是因为冲刺结果之前的训练体系不同。

“呆伯特漫画”创作者斯科特·亚当斯曾说:目标是你想要达成的结果,而体系是涉及导致这些结果的过程。

比如,你是教练,你的目标是让团队赢得冠军。体系就是你招募什么样的球员、如何管理助理教练以及如何做练习。

你是领导,你的目标是让下属在上班时间完成工作。体系就是你如何分配工作、几点检查工作进度以及改进措施。

这也是享有“全球领导力”盛誉的肖恩·柯维,在《高效能人士的执行4原则》一书所说到的“引领性指标”,是可以衡量实现结果的行为。

过去近100年时间(1908年-2007年),英国职业自行车手只在奥运会上得到过一枚金牌,在世界最大的赛事“环法自行车”上的表现更差,甚至欧洲最大的自行车制造商拒绝把自行车卖给他们,担心其他职业运动员看到他们的差劲表现,不愿再选购他们的产品。

新的绩效总监戴夫·布雷斯福德上任后,提出了“边际收益的聚合”战略,其基本理念是:在你所做的每一件事上寻求哪怕是极细微的进步。

于是团队在他的带领下,开始了一系列细微的调整:

重新设计了更加舒服的自行车座位,并且用酒精擦拭轮胎,增强抓地力;让车手换上电热套鞋,更好地维持运动员骑行期间的肌肉温度;聘请了专业医生,教给每个车手最好的洗手方式,来减少感冒的概率;甚至把自行车的内部涂成白色,可以及时发现落在上面的灰尘,保持自行车的高性能......

这些做法看似距离「赢得奥运金牌」的目标差很远,但随着数百个小改进的累计,布雷斯福德接管团队的5年后,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,英国自行车夺取了公路和赛道自行车项目60%的金牌,又4年后,这个车队打破了9项奥运记录和7项世界记录。

在2007年至2017年的十年间,英国自行车运动员共夺得178次世界锦标赛冠军、66枚奥运会或残奥会金牌,并在环法自行车赛上连续获得了五次胜利,被广泛认为是自行车运动史上最出色的成绩。

就这么一个当初连自行车制造商都不愿卖自行车给他们的团队,几年后就站在了世界之巅。他们的秘诀是什么?

布雷斯福德给出了自己的答案:

根本上来看,我们遵循着这样一条原则,就是把有关骑自行车的整个环节都分解开来,然后把每个分解出来的部分改进1%,当你把各个部分的改进都汇集起来之后,你会发现整体上的显著提高。

这就是体系中若干个小习惯带来的大改变,也是我们常说的复利。

每天进步1%,365天后你将进步37倍;反过来,如果每天退步1%,365天后你现在掌握的东西会降到几乎为零。

这在生活中很常见,减肥、创业、写书等,我们总觉得大规模的成功需要大规模的行动,死盯着目标就可以,却经常忽略1%的改进,在时间的加持下基于一整个体系产生的惊人变化。

所以,如果你想要在一件事上有更好的结果,那就别再紧盯着目标不放,而要把精力集中到体系建设中。

一年365天每天进步1%、365天 每天进步1%

二、为什么养成一个坏习惯容易,好习惯那么难?

20世纪60年代,斯坦福大学沃尔特·米歇尔博士做了一个“棉花糖”实验:

一群4、5岁的小朋友每人面前都有一块棉花糖,他们可以选择马上吃掉,也可以再等待15分钟,等待15分钟再把糖吃掉的小朋友会得到第二块糖,立刻把糖吃掉的小朋友就没有。

结果是,有的孩子没忍住,直接吃掉了棉花糖;有些孩子则用唱歌、蒙眼睛等方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,暂时抵抗住了诱惑。

大约30年后,米歇尔对这些受试者进行跟踪调查后,发现当年那些能够**诱惑的小朋友比马上吃掉棉花糖的小朋友有更好的人生表现,比如取得了更好的考试成绩、工作有更高的收入、身体素质更好等。

这个实验之所以经久不息,因为它提出了即时满足和延迟满足的概念,以及两者带来的不同。

即时满足:马上满足自己的愿望、喜好等,不管它带来的长远结果。

延迟满足: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, 以及在等待期间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。

很多不好的行为习惯都是由即时满足导致的。

比如,少年打游戏之所以容易上瘾,是因为系统马上就有反馈,不管是升高等级,还是获得了积分;很多人想改变身材,更倾向于吃减肥药或整形,因为效果可以立竿见影,而真正去健身房跑步瘦身的效果太慢。

而任何一个好习惯的建立都得经过“延迟满足”,克利尔在《掌控习惯》一书中称之为“潜能积蓄期”:要实现有意义的改变,新养成的习惯需要坚持足够长的时间,才能突破并不明显变化的平台期。

比如,你想通过写作赚钱,每天绞尽脑汁写够2000字,发在某平台上,坚持一个月发现阅读量惨淡,这个时候你最应该向内看,静下心来好好提高写作技能。等你熬过了积累期,写作就不再是一件让你头秃的事。

你想说一口流利的英语,满怀期待地加入一个21天学习社群,课程结束依然不敢开口说。其实21天只是帮你养成学英语的习惯,需要你接下来坚持听、大胆说,等你输入的多了,说的多了,口腔肌肉就会形成记忆,也就可以脱口而出说英语了。

我们经常期待直线型的进步提高,然后养成好习惯,但现实中更多的是坑坑洼洼,让人误以为努力白费了。

其实,努力后的结果显现是滞后的,那些努力只是蓄积了起来,等我们某一天,突破了临界值,经过了“失望谷地”,它们就会全部显露出来。

正如美国社会改革家雅各布·里斯曾说:

每当我感到无能为力时,我就会去看石匠凿石头,也许他凿了100次,但石头上没有出现裂缝的迹象。然而,在他凿到第101次时,那块石头裂成了两半。我知道这不是最后那次凿击造成的,而是此前连续凿击的结果。

这也印证了任何复利进程的共同特征:最有力的结果总是姗姗来迟。

所以,当我们做了一些小的改变,过了一段时间没有看到任何效果,千万不要放弃,再坚持一下,突破临界点后,真正的改变发生,习惯也就养成了。

一年365天每天进步1%、365天 每天进步1%

三、习惯养成的四个阶段:提示、渴求、反应和奖励

1898年,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·桑代克通过研究得出了动物的学习过程:“导致结果满意的行为往往会得以重复,而产生不愉快结果的行为得以重复的概率较低。”

也就是说,重复了足够多的次数后而变得自动化的行为就成了习惯,它始于反复尝试。

比如你初遇难题时,不知道该怎么下手,一开始会尝试不同的做法,看看哪种有效果。在此期间,你的大脑神经高度活跃,基于海量的信息,开始分析当前形式,并试图从中理出头绪,最后有意识地决定如何行动。如果失败了,吸取教训,尝试另外的方法。

这也是人类全部行为背后的反馈回路:尝试、失败、学习,然后进行不同的尝试。

经过这么一番练习,那些对结果没什么用处的动作逐渐消失,有用的动作得到加强,这就是正在形成的习惯。

基于此,荣获美国新闻界最高荣誉奖的查尔斯·杜希格,在《习惯的力量》一书中提出所有习惯的形成都会经历的4个阶段:提示、渴求、反应和奖励。

① 提示:它会触发大脑启动某种行为举止,可以零星地预测回报。

比如,远古时代,我们的祖先会特别留意那些能找到食物、水或异性的线索或提示。在今天,我们解决了基本生存,会寻求能够带来金钱、名誉、赞扬等回报的事物。

② 渴求:渴望改变后,现状会不一样,也是习惯背后的动力。

比如,心烦的时候,你会吸烟。其实你渴求的不是吸烟本身,而是吸烟带来的解脱感;早晚刷牙,你真正的动机不是刷牙,而是清洁的口腔带来的愉悦感。

渴求因人而异,和改变你内在状态的强烈愿望有关。

③ 反应:它是一个人的实际习惯,分为思想上或行动上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有多大的动力,以及所要采取行动的难易程度。

比如,你想扣篮,但是根本够不到篮筐,心里就会出现“算了吧”这个想法,以后你就不会再想这件事了。所以,一定程度上,反应也取决于能力,也就是只有当你有能力做到时,习惯才会出现。

④ 奖励:这是习惯的终极目标。

比如,找到食物和水,可以给你提供生存所需的能量;获得晋升能带来更多的金钱和尊重;保持好身材可以改善健康。

从提示(注意到奖励的存在)—渴求(想要得到奖励)—反应(获得奖励)—奖励(真正得到奖励),这四个阶段中的任何环节做不到位,它就不会变成习惯。

一年365天每天进步1%、365天 每天进步1%

四、2个定律和1个规则,帮你真正养成好习惯

为了让它变成习惯,具体如何做呢?克利尔在《掌控习惯》中给出了2大定律和1个规则:让它显而易见、学会叠加习惯以及利用“两分钟规则”。

1、构建志在成功的环境,让它显而易见

1936年,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先驱库尔特·卢因写出了一个等式:B(行为)=f(函数)[P(人),E(环境)],这个方程式表明“行为是环境中人的函数”。

后来,它被经济学家霍金斯·斯特恩用“暗示冲动购物”现象验证了,即顾客时常购买的一些产品,并非他们真正需要,而是因为那些产品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方式。

比如,人们倾向于购买平时能看到的,而不是放在地面上的,所以商场货架上,最容易被看到、被拿到的物品往往是昂贵的品牌商品,以此来赚到更多钱。

另一个原因是,神经学表明,人体大约有1100万个感觉接收器,其中大约有1000万个是专门用于视觉的,所以在人类所有的感官中,能力最强大的是视觉。

基于此,我们给要培养的习惯构建一个容易看到的环境,执行起来的效果就好很多。

我一个朋友从商店买回来的水果,经常放在冰箱保鲜层的最底下,然后就忘了吃。等想起来,水果已经坏掉了。

后来,她想了一个办法,每次少买一些,洗好后放在客厅中间的保鲜盒里,这样不管做什么事情,每次经过客厅一定可以看到水果,光天化日之下,不会忘记。

这就是改变环境后,鲜明提示所带来的习惯培养。

再比如,你想增加练习吉他的次数,就把你的吉他摆放在客厅的中央;你想多喝水,就把装满水的水瓶放在房间显眼的几个地方;你想集中注意力高效工作,就把一天要做的事情写在便签上,贴在电脑边缘处,即便对着电脑走神,一天的目标也可以被你看到,从而迅速把你拉回来。

所以,千万不要低估了环境的影响,就像人们选择产品或做某事不是因为它们是什么,而是因为它们在那里。

一年365天每天进步1%、365天 每天进步1%

2、充分利用已有习惯,在此基础上叠加

20世纪,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·施罗尔在《过度消费的美国人》一书中,提出了“狄德罗效应”: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,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,以达到心理上平衡的现象。

这个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。

女生买了一个名牌包包,背上它后确实好看,却发现自己200块的鞋子配不上这个包,于是她就买了一双与之搭配的鞋子。后来,她又发现自己的衣服、项链、发型和价格不菲的包包比起来,都显得不上档次,于是全都换了。

你买了新沙发后,会突然发现整个客厅的布局都需要改变,进而发生一系列“连锁购买反应”。

而人类的任何行为都不是孤立的,每个动作都是触发下一个行为的提示,所以许多行为都遵循这个循环。

所以,当我们培养新习惯时,就可以充分利用行为的这一关联性。也就是先确定已有的习惯,把新习惯叠加在上面,这被叫作“习惯叠加”,即:“继[当前习惯]之后,我将[新习惯]。”它又被行为科学研究者BJ·福格称为“小习惯食谱”。

比如,你想养成健身的好习惯,这个习惯叠加可以是:脱下上班穿的鞋子后,我会立刻换上我的运动鞋。你想养成感恩的好习惯,这个习惯叠加可以是:我坐下来吃完饭时,会说出当天令我感动的一件事。

除此之外,你还可以把好几个小习惯串联起来,建立更厚重的习惯叠加。比如为了培养冥想、列计划、学英语的习惯,你每天早上的日常习惯可能是这样:

1、在我倒完早晨的咖啡后,我会冥想60秒钟;

2、沉思60秒后,我会写下当天要做的事情;

3、写完当天待办事情后,我会马上开始学英语。

不管选择哪一种,只要选择了正确的提示(已确定的习惯)来启动整个进程,接下来就顺理成章了。

一年365天每天进步1%、365天 每天进步1%

3、利用“两分钟规则”,建立“门户习惯”

研究人员估计,我们每天有40%-50%的行为都出自习惯。

而当行动落在每一天的日常里,习惯真正施加的影响大于这些数据所显示的。因为一个习惯可以在几秒钟内完成,但是它可以塑造你在几分钟甚至几小时后采取的行动。

比如,你下班回到家,本来想着就玩“一会儿”,结果30分钟过去了,你看热搜八卦正起劲;你已经吃饱了,不过桌子上有新买的薯片,于是就顺手撕开吃,不知不觉吃了一半,减肥计划又得拖延了。

这样的小时刻每天都有,而借此产生的巨大影响会让我们觉得“一天又过去了”、“又过了12点才睡”。这些时刻下的小选择,被称为“决定性时刻”。

你决定叫外卖,或在家自己做晚饭的那一刻;你决定开车,或骑自行车的那一刻;你开始学英语,或打开游戏app的那一刻:这些选择都是小岔路口。

所以,为了让这些决定性的时刻带着我们进入养成好习惯的路上,我们需要使用“两分钟规则”,也就是先培养容易做到、所用的时间不超过两分钟的新习惯,避免改变的第一步步子太大。

它遵循的一个原则是,从“非常容易”到“非常困难”划分目标。

比如跑马拉松的难度极大,跑3000米有些难,走1000步稍有难度,步行10分钟则很容易,穿上跑鞋只是举手之劳。

你的目标可能是跑马拉松,但你的门户习惯是在2分钟内、穿上跑鞋。这个习惯进阶路径可以是:穿上跑鞋→步行10分钟→走1000步→跑3000米→跑马拉松。

把“每晚睡前阅读”变成“读一页”,“做20个仰卧起坐”变成“换上运动衣”,“复习功课“变成”打开我的笔记”......

以上这些动作完成非常简单,即便接下来的行动可能具有挑战性,你会顺势而为。一页书的最后不可能刚好结束某个意思,你不经意间就继续读下去了;衣服都换好了,干脆就动起来吧;昨天的课程全部忘记了,要不就先写写画画吧。

所以,不要觉得后者都是小事一桩,重点不是做一件事,而是把握住萌芽的习惯:首先确立一种习惯,然后才能不断改进它。

就像我们常说“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“,两分钟规则似乎是一种骗局,但通过这样建立“门户习惯”,它会引导你走上更有成效的道路。

总结

老子在《道德经》里写到:

人之生也柔弱,其死也坚强。草木之生也柔脆,其死也枯槁。故曰坚强者死之徒,柔弱者生之徒。是以兵强则灭,木强则折。强大处下,柔弱处上。

而人是习惯的产物,坏习惯会摧毁一个人,好习惯会成就一个人。

虽然一切都是无常,生活不断变化,幸运的是我们可以主动选择重塑自己,落在每一天的日常里,这一切就离不开好习惯的培养。不如按照以下方法试着改变:

1、构建志在成功的环境,让它显而易见;

2、充分利用已有习惯,再此基础上叠加;

3、利用“两分钟规则”,建立“门户习惯”。

  • 微信号
  • 微信扫一扫
  • weinxin
  • 搞钱阿蓝
  • 微信扫一扫
  • weinxin
  • 公众号:搞钱阿蓝(xhllsys)
  • 文章来源:搞钱阿蓝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xhllsys.com/6185.html